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观礼台上,来自天津的代表看得格外认真——他们中有抗战烈士亲属、烈士遗属、残疾军人、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和全国双拥模范,还有南开大学教授和天津公安系统的代表。每个人都揣着自己的故事,在这场盛典里感受着祖国的力量,感动如潮水般翻涌,满溢心间。
吉鸿昌烈士的外孙女郑吉安:让姥爷感受祖国的强大
作为抗日英雄吉鸿昌的外孙女,郑吉安受邀参加此次阅兵,不时看看外祖父的照片。当受阅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英姿飒爽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时,她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视线在方阵与照片间反复停留:“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非常震撼的场景,让人热泪盈眶,铭记历史,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今天的安稳生活,是无数像外祖父这样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郑吉安的外祖父吉鸿昌,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受外祖父影响,郑吉安也参军入伍,把青春岁月献给了国防事业。退役后,她成为红色精神的“守护者”,主动担任天津市多所大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常年奔波在部队、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讲述外祖父的英雄事迹,让红色故事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王炳雨烈士的孙子王以展:为祖国强盛感到自豪
王以展的祖父王炳雨,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年仅24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从小,王以展就听着祖父的故事长大,“爱国”二字早已刻进他的骨子里。在阅兵现场,他的声音满是激动,“太震撼了!以前总听老一辈说‘兵强国则强’,今天才算真正懂了这句话的分量。”
王以展说,祖父的英勇事迹一直是他的精神动力,虽然自己没机会像祖父那样冲锋陷阵,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对祖父精神的最好传承。“这次观礼让我更明白,和平从来不是凭空来的,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这代人得守住先辈打下的江山,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才不辜负他们的付出。”
律金增烈士的父亲律振全:带着儿子照片前来观礼
律振全的观礼包里,一张照片被小心地放在最上层——是他的儿子律金增的照片。2021年的一天下午,律金增外出时,听到有人呼救。他看到河中有人挣扎,没顾得上脱衣服就跳入水中救援。最终,他因水流湍急、体力不支,没能救回落水者,自己也不幸牺牲,年仅32岁。后来,律金增被评定为烈士,获得“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天津市见义勇为模范”等称号。
站在观礼台上,律振全时不时拿起照片,目光随着受阅方阵移动,声音里满是感慨:“以前在电视上看阅兵,总觉得隔着屏幕不够真切,今天在这里,听着军乐、看着方阵,才真正感受到咱们国家的底气,这是无数人用坚守和奉献守护的平安。”
这次带着儿子的照片观礼,他更想让孩子“看看”祖国的强盛。律振全说,未来他会把儿子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份勇敢与善良,像阅兵传递的精神一样,在更多人心里扎根。
退役军人孙长亭:铭记历史是心底常念事
孙长亭的人生满是“不服输”的劲——17岁参军,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失去一条腿,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二等功;战后转做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会上拿过不少金牌,还打破过世界纪录;退役后又创办了天津市长亭假肢公司,帮助不少残疾人重新站立起来。
此次阅兵,孙长亭特意穿上当年的军装,胸前挂着的奖章亮堂堂的,闪耀着信仰的光芒。孙长亭说,“铭记历史”不是一句口号,是他一直记在心里的事。“这次阅兵让我更坚定了初心,未来会帮助更多残疾人,让他们能走路、能工作,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尊严。”
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崔洪金:沿着拥军路坚定走下去
年过七旬的崔洪金身上有着军人特有的硬朗气质——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同时也是天津安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军旅岁月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退役后,他创办企业,却始终没放下对军队的牵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拥军工作。
当崔洪金在阅兵现场,看着受阅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眼眶有些湿润:“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曾经的军旅岁月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了我坚强、担当,也铸就了我对军队难以割舍的情怀。今天看到部队的装备越来越先进,战士们的士气越来越高昂,战斗力不断提升,我比谁都激动,比谁都自豪。”
本组撰文 记者 穆德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