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 箱
小时候,在我们家乡,姑娘出嫁,娘家一般要陪送一对木箱。出嫁那天,衣服、鞋、被褥,都装进箱子里。这天,需要从晚辈里挑一个男孩压箱。一进姑娘婆家的村子,男孩就要坐在箱子上。到了婆家门口,一旦嫌婆家压箱钱给得少,男孩就会不下车。
大姑出嫁时,让我去压箱。那年我三岁,临走时,街坊大婶大娘在门口看热闹,好意叮嘱我:“不给茄子皮色的大票不下来。”每逢过年,父亲给我的压岁钱,只是几张小票,依稀记得,那茄子皮色的大票,票面是浅紫色的,面值是多少已经记不得了。
送嫁的是两架大马车,前面一辆带席棚,大姑坐在里面,后面一辆放嫁妆,我坐在这辆车上。大姑的婆家在新城县垡上村,距我家十来里地。车在低洼不平的田间土道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大姑婆家门口,我坐在箱子上。村里看热闹的人很多,那时,一家的喜事就是全村的喜事。我生来面嫩,不爱出头,迎亲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塞给我几张小票,连说带哄,稀里糊涂地就把我抱进了院里。那茄子皮色的大票自然也就没有得到。
这是我平生唯一一次压箱,那是一次失败的压箱。
学歌谣
我们家住的是四合院。夏日晚饭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这是一天中难得的消闲时刻。南屋窗前有一棵小洋槐树,枝杈上缀满白色槐花,满院飘散着浓烈的槐花香,这时,四合院周围高树上筑巢的鸟儿们,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我搬来小板凳,坐在母亲身边。母亲指着天上的星星,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望着天上的月亮,给我讲玉兔捣药的传说。还经常教我学背歌谣,如《小耗子,上灯台》《小白菜,地里黄》《小小子,坐门墩》《大公鸡,上草垛》等等,这些歌谣,短小通俗,又合辙押韵,好记好背,所以至今不忘。
这些歌谣,充满了童趣,也是我最早受到的民间文学熏陶,而母亲,就是我最早的启蒙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