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卷《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1988年12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印行,编者是很认真的学者,但第577页“流沙河”条目却等于没有内容,照录如下。
流沙河(1931.11.11.— )四川金堂人
原名:余勋坦。
卒年现在可以补入“2019.11.23.”,但“原名”余勋坦这位“文学作者”除传世笔名“流沙河”外还用过哪些笔名呢?弄清楚这个小小问题其作用倒是不小,比如编印出版《流沙河全集》、撰写详尽的《流沙河年谱》和《流沙河著译编目》就离不开这个小工程全面准确的成果。
流沙河1957年7月6日的私人记录:“今天下午近3点到宝鸡,……找旅馆……住下,填姓名是‘刘绍和’。”这个“刘绍和”可视为流沙河的“曾用名”。曾用名不是笔名,下面说一说流沙河发表文章时用过的笔名。
从流沙河自述中得知他的传世笔名最初想用的并不是“流沙河”,而是“流沙”,后来因为发现已经有人用过这个笔名,于是增补一个“河”字成“流沙河”。那时他尚未读过《西游记》,不知道此“流沙河”是恶水之名。可参看本书(《初读流沙河》,编者注)《“笑谈”章克标》文中,引用的流沙河的一封书信中的述说。
上文所讲流沙河因为发现有人用过“流沙”这个笔名,这个“有人”是谁呢?使用某一个笔名,很难是唯一的,多人使用过同一个笔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常态。这个被流沙河放弃了的笔名“流沙”,不是1926年在《沉钟》杂志上发表著译作品的“流沙”,而是生于1921年卒于2015年的陈瑞淇。陈瑞淇的父母是湖北蒲圻人,他自己出生于北京。已知这位陈瑞淇用“流沙”笔名从1942年到1949年在《战时文艺》《文艺先锋》《新文学》《文艺春秋》《诗创造》《文艺工作》等杂志发表一批新诗。但是很奇怪,很难查到已出版的该时段文学家辞典上有“流沙”这个传世笔名。只在1996年10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印行的十卷本《中国现代经典诗库》第十卷读到流沙的五首诗,写得颇具时代特色,语言功底也可以。除了“流沙”,陈瑞淇还有一个笔名就是“蒲圻”,可见他对原籍故里的怀念。查阅我的日记,陪流沙河去湖北十堰的1999年5月9日晚,在火车车厢中流沙河应我这请求,谈了他这个传世笔名来由。我的日记上这样载曰:“谈到流沙河的传世笔名,他说‘最初的笔名是流沙,后来读《七月》,发现上面有一个年纪大的流沙。人家先叫这个名字,我图省事,就加了一个河字'。”流沙河那时已年近七十,他凭印象如此讲,其实胡风编的《七月》上没有发表过署名“流沙”的诗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