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吃人是所有妖怪的共性,而为了迷惑或引诱玄奘,豆腐则成了必需的饵料。
第七十六回,狮驼山的妖怪设“调虎离山”,要把玄奘师徒隔断开,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要三十个会烹煮的,与他些精米、细面、竹笋、茶芽、香蕈、蘑菇、豆腐、面筋,着他二十里,或三十里,搭下窝铺,安排茶饭,管待唐僧。”第八十二回,在陷空山无底洞,那个耗子精奢望与玄奘成婚,专门摆下素果素菜的筵席来进行哄劝,其中写道:“蔬菜更时新:豆腐、面筋、木耳、鲜笋、蘑菇、香蕈、山药、黄精。石花菜、黄花菜,青油煎炒;扁豆角、豇豆角,熟酱调成。”内中,豆腐仍然是主要的一种。第七十二回,写到盘丝洞的妖精,找不到豆腐,还把剜的人脑煎做豆腐块片进行假骗,窘得玄奘连说不敢吃。
作为全书的结尾,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玄奘终于带领几个徒弟取回真经,从西方圣境重返东土大唐。太宗皇帝亲设国宴隆重款待玄奘一行,内中的饭食虽不乏珍馐美味,但也有今天人们常见的普通之物。其中写道:“异香馥郁,奇品新鲜。琥珀杯,琉璃盏,镶金点翠;黄全盘,白玉碗,嵌锦花缠。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几盘素品还犹可,数种奇稀果夺魁。”在豪奢饕餮之间,仍能见到家常清淡的风味。
此外,在第九十七回,孙悟空从狱中逃向寇员外家,在月光下,发现一个做豆腐的人家,一个老头儿在烧火,妈妈在挤浆。第五十六回,孙悟空把强盗的脑浆打出,称是“一棍子打出豆腐来”; 第六十一回,“三调芭蕉扇”之时,猪八戒曾说出俗语:“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此些例子,更广程度地说明豆腐一物在当时社会存在的普遍性。
豆腐一词在通俗文学中的出现,远早于《西游记》产生的明代中期。如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二折中的一段“叨叨令”曲词即写:“浮沙羹、宽片粉添些杂糁,酸黄韭、烂豆腐休调啖……”
今天我们常见并经常食用的豆腐,在《西游记》中多有所见,其实在元明清三代通俗文学作品中亦可常见到,是体现作品时代社会凡俗生活与特定地域风貌的重要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