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相伴的场景,总能给人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美的享受。在南宋不知名画家的笔下,素淡的梨花和鲜艳的鹦鹉,构成了一幅春日鲜妍的景致。盛开的雪白花朵缀满梨树枝头,一只红头、红喙的绿毛鹦鹉踏枝下望,姿态生动,似乎在闻花香,也像在寻找藏身在花中的小虫。鹦鹉的色彩在整幅画面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令视觉效果更加层次分明。
早在先秦时期,与众不同的鹦鹉便引起了古人的注意。《礼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说文》对鹦鹉的名字做了解释:“鹦母烏,能言鸟也。鹦从鸟,婴声;母烏从鸟,母声。”清代《本草释名》对此注释:“如婴儿之学母语,故字从婴母。”这一名字体现出鹦鹉擅长模仿人说话的特点,“鹦鹉舌”常用来比喻语言巧妙与新奇。汉武帝时,南越献“能言鸟”,相传即为鹦鹉。
华丽的羽毛、能够学人言语的灵巧口舌,令鹦鹉在宫廷宠物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太平广记》载,杨贵妃非常喜爱一只岭南进贡来的白鹦鹉,为它取名“雪衣女”,一作“雪衣娘”。每当唐玄宗与杨贵妃下棋将输时,侍从叫一声“雪衣女”,它就会飞上棋盘,用翅膀扰乱棋局,避免唐玄宗输棋。后来,“雪衣女”死于鹰爪之下,杨贵妃将它葬在苑中,立“鹦鹉冢”。《开元天宝遗事》中还记载了同时期的一桩奇案,长安人杨崇义被其妻刘氏和邻居李弇合谋杀害,现场无人目击。官府派人勘察现场时,架上鹦鹉忽然说:“杀家主者,刘氏、李弇也!”此案得以告破。唐玄宗得知后,将此鹦鹉封为“绿衣使者”,养在宫中。其实,鹦鹉只会机械模仿,并不会真的用人言表达想法。
古诗中,“笼中鹦鹉”的意象,常用来映衬深闺女子的寂寞无聊。白居易在诗中写道:“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陇西”即陕西与甘肃交界处,位于此处的六盘山南段古称陇山。尽管现代人熟悉的鹦鹉栖息地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丛林地区,但自汉代至宋代,植被茂盛、气候温暖的陇山也曾生活着大量鹦鹉,故得名“鹦鹉山”,来自此地的鹦鹉有“陇客”的别称。岑参有诗“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闺人数寄书”,将西北产的鹦鹉和边塞愁思联系起来。后来,价值不菲的鹦鹉屡遭滥捕,加之气候变化、森林锐减,陇山鹦鹉不复存世,空余传说。
武汉长江中有地名“鹦鹉洲”,但这里并没有野生鹦鹉活动的记载。东汉末年,江夏太守黄祖的儿子黄射曾在此沙洲上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黄射请祢衡作《鹦鹉赋》,“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鹦鹉洲”因此得名。魏晋时期,王粲、陈琳、曹植等12人都作有鹦鹉赋。“鹦鹉”在古诗中成为才思敏捷的代称,如“郎君下笔惊鹦鹉”“健笔凌鹦鹉”等诗句,都是以祢衡作赋为典故,并不是真的描写现实中的鹦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