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中华雄关话古今(上)》说了中华雄关三种类型中的汉唐关塞,而长城关隘已在前文《雄关险隘踞长城》中有所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将为您介绍分界关口。
武胜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位于今豫鄂两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脉鸡公山下,北为河南信阳,南为湖北广水。秦称武阳关,南宋改称武胜关,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是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的重要隘口。自古为北上中原和南下湖广之要关。战国时为楚、吴争霸之处,南北朝时成为魏、梁交战之地。
铁门关。位于新疆焉耆县和库尔勒市之间,为古代塔里木盆地与南疆、北疆的重要通道上的关口。晋代始设关,因其险而称铁门关,峡谷亦称铁关谷,今称哈满沟。作为唐代通向西域的重要关口,玄奘取经曾经过此关。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其地处川陕交通要道,为出入川陕最重要的关隘。三国时诸葛亮便在大小剑山间开凿阁道15公里。古代俗语有“打破剑门关,好比得四川”之说。唐李白《蜀道难》名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使此关闻名遐迩。
梅关。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和江西省大余县交界处的梅岭上。古称秦关,又称横蒲关。西汉元鼎五年(前112)禆将庾胜筑城守此,故又称大庾岭。唐丞相张九龄曾开凿大庾岭路。宋代以砖石铺砌路面,署“梅关”二字,遂称梅关。现存关楼,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修,匾额南面为“岭南第一关”,北面为“南粤雄关”。梅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二次入赣亦从梅关经过。
仙霞关。位于浙江江山市保安乡西南,为浙江入福建的重要咽喉之地。岭上有六关,每关有两道门。唐末黄巢曾率军攻占仙霞关,开道700里,直趋建州。明代叶宗留矿工起义、刘永福农民战争、郑成功与清军对抗,都曾在仙霞关激战。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和桐梓县娄山关街道交界处。位于大娄山主脉的脊梁上,是一个沿裂隙溶蚀而成的隘口。关口周围悬崖绝壁,山峰高达1400米至1600米,东西两侧为大小山峰锁峙,南北是高差为400米的峡谷,川黔公路在群山之中蜿蜒通过。娄山关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素有“黔北咽喉”之誉。1935年,红军长征时曾两次攻破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遵义会议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故毛泽东主席留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著名诗句。
镇南关。今名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9公里处,又名鸡陵关、大南关、界首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永乐六年(1408)改鸡陵关为镇夷关。1953年改称睦南关,1965年改称友谊关。为中国通往越南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关隘,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