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爱莫自恋

张桂辉

  自爱与自恋,虽仅一字之差,却如传说中的双生花——初看形貌相似,实则本质迥异。自爱,是珍视自我存在的根本态度:它体现为对身体的呵护、形象的维护、声誉的珍惜,更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老子》有言:“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这种智慧揭示,人与其他生灵的最大区别,正在于明得失、知羞耻的自觉,以及由此生发的尊严意识。

  自爱者深谙与自我相处的智慧——疲惫时,泡一杯清香的热茶;失意时,写几句鼓励的话语;取得成就时,允许自己短暂雀跃。这种爱如同潇潇春雨,以润物无声的温柔滋养生命,既懂得在压力时刻为心灵松绑,也明白在关键处为行为设界。

  自恋与自爱,虽一字之隔,境界却大相径庭。自恋者往往沉溺于自我陶醉,将个人置于绝对核心位置。其自我评价常出现显著偏差,既缺乏自知之明,又持续高估自身价值。这种心理状态会构筑起一个封闭的认知体系,使人困在狭隘的自我世界中。自爱者懂得用开放包容的视角审视自我,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联结。他们既能客观认识自身特质,也勇于直面缺陷,并在持续反思中实现成长。

  自爱者,眼睛里装着自己,也盛得下世界。他们会在深夜复盘时承认失误,却不会因此否定自身价值;他们会为坚守原则拒绝妥协,却能体谅他人立场的差异。自恋者,总在有意无意间搭建自我封闭、自我欣赏的神坛。他们手机相册里存着上百张精修自拍,交谈时三句不离“我如何优秀”,听到不同的意见便觉是对自身权威的冒犯。这种爱像夏日骤雨,来得汹涌却留不下滋养的痕迹,反而容易冲垮理性的堤坝。

  自恋的陷阱,往往从“过度关注”开始。当一个人总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否完美,总在比较中寻求优越感,心灵便会沦为被围困的城堡——看似固若金汤,实则早已与外界隔绝。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沉溺于水中倒影直至枯萎,终究没明白:真正的珍贵,从来不是被自己的影子困住,而是带着完整的自我走向广阔天地。

  人的修行,说到底是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爱自己,给灵魂安一个温暖的家,但不要让这颗心膨胀成气球,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几斤几两。人生在世,应像登山者,既会为自己迈出的每一步喝彩,也会敬畏脚下的山川——唯有如此,每一步前行,才既有力量,又无危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天下
   第10版:天下
   第11版:社会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读吧
   第20版:专刊
   第21版:一周热点
   第22版:专刊
   第23版:专刊
   第24版:小作文
走进“普通话之乡”滦平
自爱莫自恋
杂 念
此情可待 风起柳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