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刘哲 文字整理:刘长虹 图片来源:唐文权
天津人喜好美食,总有许多吃了还想吃,吃一次能记一辈子的“绝顶美食”。《话说天津卫》节目,曾聊起惠中饭店附近的华中路,结果,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家饭馆——宏业菜馆。
陈少伟:宏业菜馆的特色粤菜与云吞
(陈少伟:1965年生人,高级烹调师。从事厨师工作40年,曾得到老一代厨业精英的言传身教,亲身领略过魏天成、丁鸿俊等大师工作风采。)
广东菜分三派,分别是潮州菜、客家菜和广州菜(即羊城菜)。宏业菜馆的广东菜主要是羊城菜,特色就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炒。但天津人对一些生猛的食材并不太能接受,所以,在“公私合营”以后,一些羊城菜也就不卖了,不过,像蛇、元鱼、牛鞭、鳝鱼这些,都进行了保留。在宏业菜馆,有专门养殖元鱼、鳝鱼的鱼池,因此,天津人要想吃些这样的“粤菜”一般都会选择去宏业。
宏业菜馆的特色菜有:铁板扒鸡、铁板扒鱼和紫苏牛肉。其中,紫苏牛肉是生炒牛肉片,拿紫苏叶裹上吃。这个菜非常有特色,推出后,包括利顺德、天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一招和二招都去宏业学习这道菜。
宏业菜馆之所以卖云吞,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菜馆有激励机制,师傅们可以拿提成,所以,想到了曾经在广东学徒时,学习到的云吞的技术。但因为天津与广东的食材有所不同,所以,宏业菜馆的云吞被“逼”出来自己的特色。例如,广东云吞,使用鲜虾、虾皮子,大鲤鱼、鸡架子等吊汤;而宏业菜馆只能用鸡骨头、骨头棒子吊汤,提味儿就靠使用“淡菜”(淡菜指贻贝,亦称海虹,也叫青口,煮熟后加工成干品——淡菜),所以,云吞里使用“淡菜”,宏业是首屈一指的。据说,天津当时一碗馄饨只有一两粮票加九分钱的时候,80年代中期也不过两角钱,而宏业菜馆的云吞就卖三角六分一碗。
除了“淡菜”,在云吞里放“冬菜”,也是从宏业兴起的。因为广东人在煮海鲜粥时,会放冬菜,所以,为了提味,宏业菜馆的师傅也把冬菜放入了云吞里。没想到,引起各家餐馆的争相效仿。北京后来也有了,实际北京也是跟天津学的。
大约在1993年、1994年的时候,宏业菜馆就彻底没有了,现在还有“宏业菜馆”就不知道还是不是老师傅们了。
从玉青:难忘宏业菜馆的叉烧包
(从玉青:1947年生人,津城眼科名医从鸿藻先生的女儿)
天津元隆孙仲凯,光绪十九年(1893)生,天津“新八大家”之一,是天津著名的商业资本家,我管他叫孙四大爷。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他和老伴儿举家搬至北京居住。在天津的股息就由我的三叔为他代领。孙四大爷基本每三个月来天津一次,我叔叔就把钱交给他,他在天津住上两天就回北京了。
在天津住的这两天,老哥俩除了去亲戚朋友家打牌之外,还必做几件事,分别是:到宏业菜馆吃饭,到华清池洗澡,再到广裕茶庄带上一包顶级的花茶。
老天津卫人对宏业是情有独钟。虽然这个餐馆儿地方不大,又不在显赫的地方,但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我在那儿曾经吃过清蒸甲鱼、鳝鱼丝等等,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里的叉烧包,真是“回味无穷”!
关于宏业菜馆
1903年,由广东籍富商梁炎卿、陈祝龄等人发起,在天津城中心的鼓楼东南侧,建立了富丽堂皇的广东会馆。会馆附属有俱乐部式的宏业堂,宏业堂下设的食堂制作的广式菜品、面点相当出众。从此,粤菜在天津崭露头角。
进入民国以后,由于时局动荡,随着广东商人在津经营活动的衰微,粤菜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天津解放后的1949年6月,黄侣明、彭志秋等几位在津的粤菜名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继承老宏业食堂的传统,在惠中饭店与国民饭店之间的华中路15号(今不存址),开办了经营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宏业食堂餐馆,经理为卢星球。所以,不要小瞧了“宏业菜馆”,它可谓天津市第一家粤菜馆。
1959年9月(一说1960年),根据上级的要求改为河北省与天津市政协招待所,接待过王光英、万国权、周弘涛等人士。1961年,宏业食堂再次对外经营,其中有段时间改为“红卫食堂”,当时取消所有广东菜品。
20世纪70年代,宏业食堂恢复了广式菜品,并改称为“广东宏业菜馆”。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天津唯一专营广东菜品和面点的菜馆,曾经有特级厨师李文元主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