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童年,被铁丝网分割成屈辱的碎片;他的一生,用剪刀拼凑出时代的答卷。90岁的他,用几十年年剪报记录时代变迁, 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将对党的感恩、对家乡的热爱,化作社区课堂上的生动教材,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用剪报记录时代变迁
秋日的阳光透过一整面落地窗洒进客厅。南开区兴南街紫光苑社区的90 岁老人张建国坐在临窗的藤椅上,他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一件熨烫平整的白色衬衫,每一颗扣子都系得严丝合缝,领口挺括得没有一丝褶皱,衬得整个人干净又精神。他86岁的老伴,鬓角也已花白,却同样收拾得清清爽爽。老两口平时不常出门,这次为了迎接社区的客人,一早就动了起来:老伴儿擦净了茶几上的每一道纹路,张建国则反复整理着这些年自己珍藏的宝贝。
茶几上整齐地摆放着很多剪报册。阳光斜斜地打在册页上,能看清封面上的标题:《党的航船从这里扬帆》《新中国历史开辟新时代》……这些册子封面上,有的墨痕浓黑如新,有的纸张已泛出浅黄。
不一会儿,南开区兴南街紫光苑社区党委书记铁晨阳、副书记许俊华如约而至。老两口热情地招呼着。
尽管张建国腿脚稍有些不便,起身时需微微扶着椅柄借力,但他腰背挺直,眼神中透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矍铄,尤其当目光扫过胸前那枚发亮的党徽时,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沉静的力量。他缓缓的翻开一页泛黄的报纸,随之打开久远的记忆。故事的时间轴一下拉回到1935年,张建国就出生在那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年代,他的童年记忆,是从铁丝网上的尖刺开始的。
记者:当时咱们天津是什么情况有印象吗?
张:有印象。天津市尤其是我住的清河大街附近那一片是日租界,对日本的侵华我有很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懂事了。记得那时候从多伦道那边开始,食品街这一圈,路口都拿铁丝网围着。咱老百姓出来进去,得通过他那栅栏门。进出他们那个栅栏门,得给他们鞠躬。现在回忆起来,当亡国奴的味儿是不好受的。
说起这段记忆,张建国的声音里总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浑浊的眼睛望着窗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被铁丝网分割的大街。他记得母亲总把他的手攥得紧紧的,一遍遍叮嘱:“没事别出门,出门了别停脚,更别多嘴。”于是他就跟着大人贴着墙根走,听着铁丝网在风里哗啦作响,心里像揣着只惊惶的小兔子,日子过得谨小慎微。
这样的日子在张建国10岁那年彻底终结。1945年8月,学校院子里的老槐树还没落叶,校长眼含热泪,在操场上提高了嗓门,一遍遍向老师和同学们传递着喜讯。
那时候校长在院儿里宣布,日本投降了。中国人的腰板儿可挺起来了。
他常对小辈们说:“记着这些,不是为了记恨,是为了知道现在的好日子多金贵。”1949年,天津迎来了解放。张建国说,自己就成了“享受幸福的人”。
“还没上到初二,天津解放了。解放以后我就享受幸福。享受幸福在哪儿?我家里穷啊,有时候交学费交不起了。咱们的人民政府每学期给我300斤小米,一直补助我到中学毕业。要没有政府给补那300斤小米,家里没钱,饭都吃不饱,哪还能继续上学呢?”老人感慨万千。
那小米黄澄澄的, 装在粗布口袋里,沉甸甸压在背上。张建国每次背着小米去学校交学费,心里都想着“这是党给我的机会”。攥着那袋小米,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后来,张建国考上天津财经学校,就在他担心学费问题的时候,他再次领到了政府的补助。
“在财经学校每月是9块钱伙食费,就自己交点儿讲义费,其他都是政府管。我爸那时候总哼唱的一首歌就是《解放区的天》,他就这样唱。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特别深,因为从初中到后来念财经学校,我都是享受了国家给的补助。”
从300斤小米到每月9块钱的补助,张建国一直记着党的恩情。这份恩情像一束光,照亮了他求学的路。
岁月流转,那些具体的数字或许会被时光磨得模糊,但党给予的关怀始终清晰地刻在他的记忆里。这份感情变成了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任与追随——就像种子记得土壤的滋养,他永远记得,是党用温暖的手,托举起了他的成长。这份深情,也成了他一生跟党走的坚定力量。
张建国说:“我1954年参加工作,打1958年我就开始就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1978年是预备党员,1979 年是正式党员。入党的时候,我给自己立下誓言,坚定信仰不动摇,无私奉献志不移!我在职的时候,时刻警醒我自己:政治上要坚定,经济上不要摔跟头,生活上再怎么改善也要中规中矩。”
学会计出身的张建国,在天津化工原料总公司从普通会计做起。他平时话不多,算盘珠子却打得格外清亮,工作起来兢兢业业,账本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写得工工整整。
按老伴儿的话说,张建国管钱管了一辈子,没出过一笔说不清楚的账。这也是兑现了他入党时的诺言。工作时的张建国一有空闲就捧着报纸看,从新闻里汲取养分,也从那时起,他养成了剪报的习惯。他最先收集整理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史,里面那些珍贵的老照片,都是他跑遍书店、档案馆,一点点辗转翻拍,再冲洗出来的。
1995年,张建国正式退休了。退休后的这三十年,张建国的剪报本越摞越高,从最初的党史资料,慢慢延伸到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而这一本本精美的剪报册也成了社区教育的宝贵资料。
“阳光爷爷”讲故事 无私奉献社区
他是社区的“阳光爷爷”,他讲的课为什么老中青少四代人都爱听?
从日租界的屈辱童年到解放后的会计生涯,张建国把对党的感恩,化作剪刀与浆糊的坚守。退休后的几十年里,他的剪报本一本一本成册,从个人爱好变成社区的资料库。
“这个剪报是建国70周年的时候,社区找我,一起策划庆祝活动。后来我就从剪报资料里头,把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绩, 剪报资料在社区里头搞了一个展览。”
张建国仔细捧起最厚的一本剪报册,向记者展示着其中的内容。“中国家庭四大件变迁”的新闻报道中,记录着从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到 “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再到 “房子、车子、电脑、手机”人民生活的变化。
记者:您这个是分类的,有农业的,有建设的还有广电行业的,真丰富。
巨型稻田画的铺陈、天津站的变化、海河两岸的夜景还有他熟悉的老南市旧貌换新颜……张建国的剪报里有太多时代的温度,从泛黄的剪报边角到报纸上高清航拍的彩色照片,通过一张张剪报仿佛能触摸到不同年代纸张里藏着的故事。
剪报整理并不容易。剪报整理从来不是简单的“剪”与“贴”。它得有绣花般的耐心——每天清晨,张建国就坐在书桌前,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读报,有用的内容先用铅笔标出来,再用尺子比着剪,边缘齐整得像用刀切过。
这份投入,早就超出了“爱好”的范畴。2012年秋天,他在医院做颈椎支架手术,脖子不能动,就躺着让老伴儿念报纸,听到重要内容,便用颤抖的手在纸上画圈,说“这个得留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时,他从几十年的剪报里挑出30件党史大事,装订成《党的光辉历程》;建军90周年,他又制作《胜利的旗帜 永恒的军魂》剪报集,贴满了社区橱窗,路过的老街坊说:“张老这剪报,比咱看电视还明白!”
尽管现在张建国搬家了,但社区里的很多人依然都忘不了这位张爷爷。 因为张爷爷讲故事,社区里的老中青少四代人都爱听。讲课时,他都会搬着一摞剪报册去社区活动室,他会讲300斤小米的温暖,讲天津从“九河下梢”到“现代化都市”的变迁。他会拿出《新中国历史开辟新时代》的剪报册,通过老照片的对比说:“你们看,这是咱天津站建起来的样子”;翻开“改革开放”的剪报,他会对比着天津老街照片和现在的商圈图说:“这是咱富起来的模样”。
社区授予张建国“阳光爷爷”荣誉称号。大伙儿都知道张爷爷故事讲得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爷爷生活中更是言行如一。
2000年社区有一外地来津的打工户,当时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带着刚出生才3个月的小孩生活,孩子突然生病了,手头无钱给孩子看病,急得孩子妈妈直掉眼泪。张建国得知后,主动捐钱给孩子看病,孩子病好后,孩子妈妈到社区感谢好心人,社区工作人员这才知道了张建国的义举。2019年,在对口扶贫甘肃捐款活动中,他也是率先拿出500元送到社区党委。社区里的人都说,张爷爷言传身教,像春雨似的,慢慢就润进了孩子们心里。
如今,张建国已经90岁高龄了,他依然坚持剪报的习惯。老伴儿总是担心他的身体,但又不忍心打扰他沉浸在丰富的精神世界。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他的剪报本上,那些泛黄的报纸、褪色的照片、工整的批注,像一串时光的密码,记录着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的信仰,也见证着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自豪的跨越。尽管现在不能远行,但是张建国从剪报中看到海晏河清的盛世,看到大美天津的变迁,心中也觉得满足。
张建国动情地说:“我岁数也大了,腿脚也不行了,很多地方亲身去不了了。我通过剪报,把美景收集起来,没事了自己就翻翻,我这叫‘云旅游’!现在我说句心里话,我还感觉到过不够了,虽然是九十岁了,我现在是人老心不老。”
张建国珍惜地看着眼前的剪报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报纸,是咱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脚印,得让后人踩着这些脚印,接着往前走。而张建国的“云旅游”,更像是一场与时代同行的漫漫长路,那些被小心剪下的照片里,藏着他没能亲自抵达的远方,也藏着一个民族步履不停的征程。张建国对社区书记说:“我整理剪报,把有价值的保留好,奉献给党。”
社区书记介绍说:“我们社区也打算建个照片墙或者一个展示墙,把您这些优秀作品展示给我们社区居民,还有我们的年轻党员供他们学习。”
那些剪报本堆在书桌上,像一座小小的时光博物馆。后人翻开时,不仅能看见山河巨变的轨迹,更能看见一个普通人对家国的热忱——即使走不动了,也要用目光丈量土地,用惦念见证成长。这大概就是最好的传承:不必句句说教,只需让那些带着体温的剪报告诉后人,每一步前行,都有人在用心注视,用力铭记。
欢迎同步关注生活广播(FM91.1)
周一至五7:30周六日7:00《百姓故事》




_b.jpg)
_b.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