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归期何迟迟(6)
但是,当苏轼整饬军备刚有成效时,朝廷于元祐九年(即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来了诏旨,革去他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的官衔。接着,又免去定州太守之职,以左朝奉郎知英州(今广东英德)。一场新的政治运动和政治迫害开始了。
去年九月太皇太后去世,皇帝亲政,曾经一度流传的先太后和司马光等人密谋改立皇帝的谣传重又散布开了。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据记载,当初散布这种谣言的是元祐初被罢官的宰相蔡确及其追随者,蔡确因此被流放而死。
至于是蔡确等人利用太皇太后和小皇帝之间的矛盾无中生有,制造谣言,还是太皇太后认为孺子不可教而流露过另立新君的念头,则无从考证。但在中国,所谓政治谣言往往有一二分根据,抑或本有端倪,一经散布,因影响面太大而中止,原先的消息便被指责为谣言了。所以遇到这种事情,当事人和老百姓总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皇帝赵煦本来就对祖母及元祐大臣对他轻慢无礼及尽革其父神宗皇帝的新政感到愤慨,这谣言自然也就极易使他相信。以前有太皇太后撑腰,如今是充满敌意的皇帝亲政,元祐旧臣自然惶恐不安,不知皇帝将有何动作。虽然失势但仍散布朝野的元丰党人则积极活动,窥伺机会。
翰林学士范祖禹是范镇的从孙,又是司马光的学生及合作者,对局势的变化非常担心,首先上疏,提醒皇帝对“小人”的离间活动予以注意,希望他“剖析是非,深拒邪说”。这份被苏轼称赞为“经世之文”的奏疏,却被皇帝留中不答,等到的是恢复刘瑗等十名内侍官职的诏旨。
刘瑗等人是元丰时期神宗宠信的宦官,与吕惠卿、章惇等人关系密切。哲宗赵煦恢复他们的官职,等于给元丰党人发布信号。元祐八年(1093年)十二月,一直在窥测方向的礼部侍郎杨畏首先发难,称“神宗皇帝更立法制,以垂万世,乞赐讲求以成继述之道”。
杨畏先得王安石之学,继赞司马光当政,司马光死后,则攻其无治世之才;吕大防执政后,杨畏又投其门下,帮助吕大防攻击朔党首领刘贽;苏辙为门下侍郎,杨畏因同乡关系,帮苏辙攻击宰相苏颂;但接替苏颂位置的不是苏辙而是范纯仁,杨畏眼见苏辙拜相无期,便诋毁其不可大用。所以人称“杨三度”,又称“杨三面”。如今杨畏又揣摩哲宗的意向,要求尽复神宗之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