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道:饭一口一口地吃,总会吃饱;路一步一步慢慢走,再远的路也会抵达。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无疑是好的。但脱离实际,过分追求快又会怎样呢?寓言《拔苗助长》记载了一个关于快的故事:农夫嫌麦苗长得慢,他希望麦苗快快长高,快快抽穗,快快灌浆,快快结籽,快快收入粮仓。于是,急不可耐的他决定亲自动手帮助麦苗长高。结果呢?他的行为完全背离了麦苗的生长规律,致使麦苗全部枯死。
麦苗的生长,花朵的开放,稻谷的成熟,珍珠的孕育,美酒的酿造,都有自己内在的节奏,无不都是时间的艺术。有了时间的加持,一切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才会恰到好处地有了最美的结果。如果主观臆断,不切实际地按下快进键,缩短了进程,跨越了几大步,快则快矣,结果却一定差强人意。
清人周容写过一则笔记,题目叫《小港渡者》,讲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
顺治七年冬天,周容要从一个叫小港的地方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捆扎了一大摞书跟随着。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傍晚的烟雾浮在树梢,距离镇海县城大约还有两里远,他便问一个在河边摆渡的人:“等我们赶到县城,还赶得上城门开着吗?”那渡者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回答说:“若是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若是惶急赶路,城门怕是就关上了。”
周容听了有些气恼,觉得渡者在戏弄人。这一主一仆便快步前行。城门在望了,小书童却摔了一跤,捆扎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等到他们把书整理捆好,城门已经关闭了。此时,周容才恍然明白了渡者那番话的深意。
慢,步态稳健,不疾不徐;慢,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慢,神色从容,不慌不忙。慢,有更多自我审慎的机会,从而避免更多的失误和遗漏出现。
作家刘震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的一个舅舅,这个舅舅是个木匠,方圆几十里非常有名气。因为别的木匠打一张桌子只需要三天的时间,而他至少要花上十天功夫,所以他打出来的桌子总比别人的结实美观。后来,这个舅舅就教了他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受这位舅舅的影响,他后来写小说也放慢速度,别人写一本小说花三个月,他花上三年时间。所以,读者夸他的小说好,并不是他的手艺比那个人好,而是他花的时间比那个人长一些。最后刘震云总结道“这是我写作最大的秘密和诀窍”。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品得真味,漫步赏风景,慢言出慎语,慢工出细活。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因此,我们不要迫切地去追求速度和效率,不要急于看到事情的结果,而是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坚持,多一点等待,慢慢地遇见,慢慢地成长,慢慢地看世事沉浮,慢慢地看岁月静好,慢慢地等待好事发生。
《道德经》有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踮起脚尖是站不长久的,大步跨越是跑不远的。有些事,欲速则不达,太用力反而不好。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人生之路慢慢走,别心急,慢慢走是诚意,不心急是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