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津味儿话剧《俗世奇人》获“文华表演奖”
继去年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后,日前,演员刘敏涛再次凭借津味儿话剧《俗世奇人》“关二姐”一角斩获大奖——成为中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文华表演奖”的获得者。
在将职业生涯与天津“接驳”的近30年时间里,刘敏涛一边成功塑造着各种角色,一边感受着天津这片热土的人情味儿,“关二姐”是话剧《俗世奇人》的“灵魂引擎”,也是刘敏涛为天津和全国观众交出的一份高分作业。
在话剧《俗世奇人》官宣明年4月回归天津舞台之际,刘敏涛也在喜获文华奖后接受本报专访,讲述自己对表演的初心与坚守以及对天津的深深情感。
奖项只代表曾经努力过
记者:这次您凭借在话剧《俗世奇人》中的表演获得第十八届文华奖,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敏涛:对于每一位专注于当下的,踏踏实实演戏的演员来说,奖项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还是非常感恩这么好的时代,这么好的舞台,能让我们有机会塑造好的角色,展示自我。以前没到这个年纪,没有这么深的感受,这次更觉得,这种鼓励给了我更强的信念感和行动力,我一直想在表演这条路上做一名好演员,因为热爱,所以要踏踏实实地继续走下去。但是奖项只代表你曾经努力过,仅此而已,所以我现在已经是“再出发”的状态。
记者:对于在《俗世奇人》中扮演的“关二姐”,您如何评价与她“结识”的过程?
刘敏涛:“关二姐”一开始是小姑娘,后来成了掌柜。作为贯穿全剧的人物,她虽然不是冯骥才先生笔下的人物,但在创作上要具象化。这个角色起初在舞台上是稚嫩的,但在历经近4年打磨,完成50多场演出之后,在天津人艺台前幕后老师和伙伴们的努力下,这个角色正在从青年往中年阶段走,她随着时代和观众的欣赏口味而变化,也没有失去原有的质朴样子,她已经羽翼丰满,越来越好。
记者:“关二姐”在戏中有一段9分钟的情感独白,将天津人的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您也因为这段表演而登上热搜,如何完成这一需要大段情绪支撑的戏份呢?
刘敏涛:在观众看来,这可能是演员情绪的爆发,但对演员来说那是一种情感。情感拉起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共鸣,其实说到底还是表演本质的问题。从我中戏的第一堂课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这句话说着简单,但真正把它搁到心里,身体力行地去做,才能体会表演的意义。包括我们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也从来不想要凭这个角色去拿什么奖,永远是记住初心,从头开始的状态。
近30年的天津缘分
记者:话剧《俗世奇人》烙着深深的天津印记,您也有将近30年的表演生涯是和天津人艺联结在一起的,如何看待这些缘分?
刘敏涛:我1997年进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经历了许瑞生、钟海和李阳三代人艺院长,也得到了太多老师和同事帮助,从北方演艺集团、天津人艺到巨龙文化的领导和同事,我们就像家人一样相处、合作。特别感谢钟海院长最初把冯骥才先生的小说、黄维若先生改编成的这个剧本放到我手里。我总说,演员和角色有时就像婚丧嫁娶一样,是一种缘分。“关二姐”的舞台命运交给了我,我作为演员就不能辜负她,现在看也确实没有辜负她。
记者:您有“天津情结”吗?
刘敏涛:从来天津工作到现在快30年了,我对天津这片土地产生情感,更多的是因为这里的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才能催生情感。比如这台戏会聚了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大家一起抠细节、抠角色,一起摸爬滚打,天津人艺的演职老师们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让这部戏得以立起来,这份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怎么把天津味道、津味文化在角色上展现出来呢?这份真实的情感在这里了,就比什么都重要。
希望能一直站在舞台上
记者:近年来,您在影视剧和话剧领域都有亮眼的成绩,现阶段对表演还有怎样的设想?
刘敏涛:我对舞台和表演是有欲望的。欲望有很多种,不一定是权力和金钱,我站在舞台上或者是表达,或者是享受,或者是要奉献,不管怎样终归是会有这个情结的。我希望自己能一直站在舞台上,你看濮存昕老师已经70岁开外了,他站在那里,还是最“热”的那位艺术家,还有90多岁的卢燕老师,还可以偶尔演一次。我希望能做这样的演员,内心永远是在舞台上的。
记者:不管是在电影院还是剧场,都在期待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来,您觉得什么样的戏剧作品才能吸引他们?
刘敏涛:我觉得只要是美、向上的,让人身心愉悦的作品,一定就有它的观众。我觉得不光是年轻人,不应该局限什么类型的人。其实我们不用特意把年轻人提出来,作品只要有赤诚之心,他们就一定会喜欢,因为他们都是这样的一群青年人。
记者:您有很多年轻的粉丝,包括和女儿沟通时,一定也看到了“00后”身上的这种光芒。
刘敏涛:我们肯定希望年轻人能担起传承的责任,但我觉得完全不用担心。很多年轻人可能看上去有点个性,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温暖和强大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他们也没有丢掉。我和女儿的沟通,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我对她的学习没有焦虑过,我觉得大家也不用焦虑,加油就可以了,我们和他们一起加油。
记者手记
用面对孤独的勇气 一直“热”下去
大幕拉开,一束追光穿过宏大的舞台,落在“关二姐”的身上。她以大段“情感饱和度”拉满的独白牵引出天津奇人、天津往事和天津式哲学,应和着话剧《俗世奇人》的一个寓意——于俗世中照见你我。
“演员是孤独的,因为你站上台,幕一拉开,你就要独自面对一切。就像生活中一样,你最终只能靠自己。”从《伪装者》《琅琊榜》等热剧回归话剧舞台,刘敏涛从天津的戏剧舞台出发,又走向全国,她说这既需要“打”,也需要“守”,“不做好十足的准备,我没有资格和权利去说‘我是个演员’,担当不起。从台词、表演和对角色的理解,都是每个演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一直要保持住的。”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刘敏涛说,这句话放在演员这个职业上非常准确,不管是生理、心理还是精神状态,你怎么能守住“热”的状态,带给观众好的作品,这是一个演员一直要做的。
这份“热”,是走上舞台的热烈,是对观众的热忱,也是对职业的热爱。
记者 王轶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