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寒冬腊月到元宵

林赶秋

  虽然我们口头上个个都会说“寒冬腊月”,但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寒月即农历十月、冬月即农历十一月、腊月即农历十二月。

  冬月里曾经有一个大节日,叫“冬节”或“至节”,即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简阳县志》有载,“俗于冬至日采桑叶阴干,名冬桑叶,入药可以袪风。富家则豫畜肥猪,至是日斩之,腌以过年,谓之杀过年猪。杀,又有呼洗者。又以猪肉细切,和以椒、盐、香料,纳于小肠中,谓之装酿肠,熏干食之,味尤香美”。成都地区今以聚餐一顿羊肉汤了之,虽然羊肉卖到了一年中最巅峰的价位,但在古人看来,仍是简单到了寒碜的地步。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这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至节盛况,简而言之,即诗云:“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再简,即谚云:“冬至大如年”。迎来送去费心机?不!更费的其实是钱,然而为了过好节,人们好像并不在乎。

  《昆新两县续补合志》有载,“冬至后三戌为腊,十二月八日亦为腊”,也就是如《盖平县志》所说,“第三戌属何日即为腊,非专以初八为定”,而现在大家只晓得一个“腊八节”的名头,临了发朋友圈“打卡”了事。腊月初八这一天,如今少有人知传统的“祭百神”为何物。今南部县乡下腊八会用一块“活豆腐”(新鲜豆腐)祭祀“灶神婆婆”——在民国的方志中,她被称作“灶神奶奶”或“灶王奶奶”,正是百神之一。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则为通行的“祭灶日”或“醉司命之夕”。民国《义县志》:“二十三日曰小年,为祭灶日。先期,扫舍宇。是夕,以香烛、饴糖祭灶神,拜而送之,犹古醉司命之遗意。”扫舍宇,又曰扫除屋宇。同治《宣恩县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曰小年,亦曰小除日,祀灶神,戒妄言,谓之谢灶。扫除屋宇,曰打扬尘。”现在四川话也说“打扬尘”。

  腊月之梢,正月之初,漂泊在外的游子会格外怀乡,会格外怀念家乡的食物与风俗:“故乡于此时,酿熟岁猪肥。骨董羹延客,屠酥酒饷儿。灶涂醉司命,门贴画钟馗。”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十二月正是酿熟之时。岁猪即“过年猪”,于冬至杀之,以备过年之需。十二月二十四,家家“以酒糟涂抹灶门”,让灶神酩酊大醉,上天无法告状;贴钟馗画像于大门,以驱鬼辟邪。

  接下来是“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热闹的最高潮。《成都通览》载:“除夕:守岁。合年饭。迎新灶神。贴门神。贴春联。贴喜门钱。出天方。收账。开账。办年货。放炮。辞年。铺上门上贴拜年名片。打米酥。粘米花。送年礼。蒸年糕。买花。摆花。装点心。办新衣。买新帽。制新鞋袜。买挂面。点百果灶。”这是清末的风俗,五花八门。现在可简省多了,荦荦大者,不过吃年夜饭(合年饭)、看“春晚”、零点放炮三事而已。

  新年第一天叫“元日”,元者始也,一年万象皆从此更新。这一天讲究“饮屠酥酒,自小者起”,此之谓屠酥酒饷儿。“元日”之后是“上元日”,即元宵节。这一天讲究吃骨董羹,“俗称和气羹,亦称贺年羹”。如今,则成了汤圆滥市的一天,平时不吃汤圆的人家无论如何也要应节地煮上一顿。

  过完元宵,春节就彻底过完了,各行各业一年的劳作也便全部拉开了序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林赶秋
~~~莫小米
●网络新词语~~~王锦辉
~~~肖成其
~~~
连载~~~莫砺锋 著
连载~~~王柳青 翟 煦 主编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天津
   第06版:天津
   第07版:天津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城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服务
   第12版:文化
   第13版:副刊
   第14版:副刊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寒冬腊月到元宵
假 睡
自己吓自己
微微辣
启 事
杜甫十讲
养脾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