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报纸编辑的时候,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所在的城市有位收藏家,从兴趣爱好到专业研究,做得风生水起。漫长的收藏生涯中,诸多有趣的故事,捡漏的,看走眼的,斗智斗勇的,失之交臂痛心疾首的……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辛辛苦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大雪天驾车去穷乡僻壤遇车祸)收藏的宝贝,在他退休之后,统统捐给了博物馆,值钱的宝贝一样也不留给后代。“节衣缩食,因陋就简,家有万贯,身无分文。”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
这样的人,在今天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们采访了他。
采访前,被访者刚刚经历了一件不愉快的事,与人、与钱、与藏品有关吧,具体就不说了。总之当时他很生气,在访谈时将前后经过、细枝末节说了一通。
幸亏不是电视直播,也不是次日见报。而且稿子完成后,正好有其他一些报道重点,这篇访谈就延了下来。
大概半个月之后,他来和我们商量,“上次说的,有些是气头上的话,删掉一些好不好?”
当然,我们要尊重被访者,按他的意思做了调整处理。
又是半个月过去,稿子排上了版面,预定好了刊发日期,他又打来电话:“真不好意思,当初,我怎么会如此激动?那件事情,点到即止好了,拜托啊。”
终于稿子要见报了,头天晚上他竟然赶到报社,直接找到夜班编辑,对于在访谈中抱怨的那件事,他说:“白纸黑字的,太过分啦,还是全部删除,什么也不说了吧。”
前后三次修改,是他从苛责变得宽容了吗?不完全是,是时间消减了抵牾。
当矛盾大得不得了,当事情复杂得不得了,当心里火得不得了,可以不用立即处理,交予时间,真的很神奇,所谓“事缓则圆”。
后来事情处理得很好,双方依旧相处得很好。他有些后怕地说,要是马上见了报,可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