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忘年之交吕碧城与何纫兰(3)
第三,严复很关心吕碧城的婚事。1909年6月13日,严复在日记写道,“下午,吕碧城来视,谈极久。此儿不嫁,恐不寿也”。1909年秋天,严复在写给朱夫人的信中又透露,当时的驻日公使胡维德因断弦,有意要娶吕碧城,却遭婉拒。男女交往到关心对方婚事,可谓亲密。吕碧城后来皈依佛门,终身未嫁,活到61岁。第四,1908年严复曾与吕碧城以诗相应和。在严复的诗集之中有一首《秋花次吕女士韵》。这一首诗在严复的诗作之中,风格是比较特别的,严复的诗一般偏于写实,这一首则较绮丽,多用比兴。文中之“秋花”“海棠”“尤物”“佳人”“倾城春”应该都是指这一位芳龄25岁的吕碧城。在第一段的后半,严复大量使用屈原《九歌》《离骚》的句子,似乎是感叹无人赏识碧城,甚至有人多方毁谤她,使她到了25岁还找不到合适的婚姻对象。1908年严复写给何纫兰的一封信,谈到吕碧城的个性与交友状况,这一首诗之中的“绿章乞荫通高旻,剑南先生情最真”两句是用陆游(1125—1210)“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的典故,表达出严复对她的祝福、爱护,也刻画出两人之间的情谊。
严复与吕碧城之间固然为师生之情,然而从上文“早觅佳对”“立志不嫁以终其身”等语所隐含的言外之意以及两人在思想上的亲近,似乎透露彼此均对另一方有爱慕之意。唯两人或许恪于师生礼法,未敢逾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或许一直存在公、私、情、礼之交战。吕碧城终生未嫁或源于此。
严复与吕碧城的交往对两人的思想均有影响。从吕碧城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严复所译介的新观念对她有所启发,另一方面她在女子教育方面的努力也影响到严复对女性的看法。从前文所述可见,严复对妻妾的态度是非常传统的,他的所作所为与近代女权提倡者的要求几乎是背道而驰;然而对下一代的“新女性”,严复则有不同的期许,他虽反对婚姻自由,却提倡女子教育,这充分显示严复思想之中新旧交织的部分。
吕碧城在与严复交往之前便已投身女子教育的工作,1903年她开始筹设“北洋女子公学”,受到袁世凯(1859—1916)与英华等人的大力支持,该校于1904年10月开始招生。次年吕碧城任北洋女子公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