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月古会

孙江林

  鲁家庄村一年有两个古会,一个是农历三月二十三到二十五的三月会,一个是农历七月十二到十四的七月会,会期三天。老百姓把赶会叫“跟会”。“跟会”期间,村里会请岐山或麟游秦腔剧团来演出,相当隆重,有时晚上还演电影,老年人爱看戏,年轻人爱看电影,大家各取所需,比过年热闹。

  今年三月会结束后,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从家乡微信群里看到岐山县人民剧团在鲁家庄村迎春楼演出的场景,思绪不由回到四十年前经历过的三月会。

  跟会前一天,不足千米的鲁家庄正街早早就有人来占地方,或用石灰标示,或用钅矍头刨线,或用旧物件占地。搭棚卖百货的、卖农具的、炸油糕油条的,大多提前一天会将棚子搭好;卖肉的前一天下午就会将锅灶支好,将第二天要卖的肉切块备好,半夜打开鼓风机“嗡嗡嗡”地煮起来,我家距街道近,老远就能闻到肉的香味;拉架子车卖菜的,挑担煎豆花脑儿的、卖醪糟的、挑鸡眼的、卖针头线脑的小买卖,会在第一天赶个大早,见缝插针,就地摆摊,将土街两边挤得满满的,中间夹出的人行道只剩两米来宽。三天之间,摊位基本固定。在我的记忆中,这些摆摊做生意的,从来不曾因摊位红过脸。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熟人,往上数三代都能绕上亲戚关系。

  在交易牲畜的骡马大市或猪羊集市上,经常看到几个老者用草帽捂着手沟通价格的情景,谈价格的多是中间人。双方都不说话,看着对方的脸,或瞪眼或摇头,或变换口型,像演哑剧,一旦沟通出结果,两人就都笑起来。卖主答应后,表情总是吃亏的样子,表示自家牲口或家畜货真价实,价格实在是卖低了。中间人这时会说,“外亏把人吃不死,说起来坡上你姑家与老王家还是拐着弯的表亲呢。”

  跟会对大人来说,主要是添置农具或生活用具。因为举办三月会时,通常都已是阳历五月中旬,过不了一个月就得收麦子,镰夹刃片、扫帚木锨、簸箕笸篮,都是缺一不可的物件。

  跟会的人,大都会买点食物解解馋,哪怕是吃碗醪糟。跟会的人在街道会走几个来回,一是挑选东西,二是想碰到熟人。一般来说,大家都会遇到平时难得一见的朋友。朋友见面没有城里人请客吃饭的仪式,来跟会的人大多是在鲁家庄村有亲戚,中午都有去处。没有亲戚的如果遇到熟人,就会相约买泡馍吃,临走自己埋单,不存在请吃还礼的套路。吃过肉,用手抹抹嘴上的油,互相分享一锅旱烟或几根纸烟是常见的场景,聊上几句,各自走路,走时没有握手的习惯。

  过去农村平时真没地方去,我在20岁考上大学前,没见过火车。一次奶奶生病,我与父母用架子车拉奶奶到县医院看病。父亲和母亲带奶奶去看医生,我坐在架子车辕头上还偷偷数过从县医院门口经过的汽车,一共数了一百一十几辆。由此不难理解“跟会”对农村孩子的实际意义,那真是一年当中访亲探友、增长见识的重要时刻。

  平时我随母亲到舅舅家玩,听到母亲对大姨和小姨说,三月会时你带孩子早一天来,我能高兴好几天。从这时开始,我就开始盼“会”。因为到时不仅家里会吃臊子面(过去只有招待客人时才吃臊子面),而且大人还会给我们一些零用钱,可以自作主张上街买一杯平时喝不到的带颜色的糖水或豌豆大小的彩球糖吃。

  如今的三月会已不是当年的景象,变成了纯粹的娱乐,更像是一种历史习惯的延伸。据说鲁家庄村的古会,延续了至少数百年。现在收种靠机器,无需跟会添补农具,想吃什么有什么,青壮年都进城务工,不会为三月会赶回家来。街道也大变了样子,全用水泥固化了,显得整洁而干净。跟会期间,卖百货的、卖豆花脑儿的、卖油条的还有,卖肉的大棚已多年不见。

  此时跟会的人,不是为了吃什么用什么,而是在追寻一种记忆,重温过去的体验,想碰见的人也不一定能碰上。我从大家发到微信群的视频看到,迎春楼戏台前坐在小板凳上看戏的人还是很多,尽管多是老人和孩子,但不失当年的景象。台口一排站着看戏的多是十一二岁的孩子,看得相当认真,大约像当年的我一样,是想看清演员的眼睛和眉毛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
●老树画画~~~
星期文库
唐传奇中的动物精怪之四~~~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津
   第04版:天津
   第05版:中国
   第06版:中国
   第07版:世界
   第08版:世界
   第09版:社会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消费
   第12版:服务
   第13版:文化
   第14版:演艺
   第15版:足球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 读吧
   第20版:视点
   第21版:评论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小作文
三月古会
“遇见淄博”的思索
十字街头
多看花开
火 车
阴阳虽隔 知恩图报
讲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