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大“脑控小球”科技体验

球能随着“意念”走

  “老师,太神奇了!我让小球往上,它就真的往上飞!”近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龙社区暑托班的教室里,一群孩子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一只黄色小球——它正随着他们的“意念”在透明管道中自如升降。

  这不是魔术,而是天津大学“芯心念念”实践队带来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脑机接口科普展示。这支平均年龄仅19岁的大学生团队,首次将课程作品——“脑控小球”从实验室带入社区,为40多名孩子带来沉浸式的科技体验。

  “脑控小球”源于天津大学开设的全国首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脑机接口方向)1班的项目式课程“认知增强的意念小球”。该课程要求学生在16周内开发出一套可演示的脑机交互系统。团队成员刘子元介绍,“脑控小球”系统由脑电电极、固态导电膏、模拟电路、单片机、OLED显示屏及风洞装置等组成,从硬件设计、焊接组装到软件算法编写与调试,全部由同学们自主完成。

  在社区课堂上,实践队通过“脑机接口科普讲解”“脑电图知识介绍”和“实验互动演示”三大模块,循序渐进地为孩子们揭开了“读心技术”的神秘面纱。队员段金鸣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电信号,就像心在‘说话’。通过电极‘帽子’捕捉这些信号,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就能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小朋友们一边听讲,一边轮流体验用“意念”操控小球,教室里惊叹声和掌声不断。

  “结课汇报原本只是在校内进行,但知道是要给孩子们上课,大家反复调试设备、优化演示流程,生怕讲得不清楚。”刘子元认为,这种实践模式,既强化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也让他们学会思考科学技术可互动的落地呈现方式。

  该班班主任王坤说:“这是同学们首次把项目作品转化为科普资源,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创新探索。‘意念小球’这类互动体验,不仅直观展示科技魅力,也为‘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大学与中小学、社区联动,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也在中小学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据悉,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脑机接口方向)由未来技术学院与医学院联合建设,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生物与信息融合能力、能引领脑机接口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该专业首批学生,“芯心念念”实践队成员表示,他们将持续利用专业所学,走进更多中小学和社区,以科技实践服务社会,用创新教育助力成长,推动脑机接口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走向未来。

  记者 单炜炜 通讯员 梁绍楠

  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市关工委召开老教师工作委员会成立暨老教师代表座谈会~~~
科普月活动“碳”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天大“脑控小球”科技体验~~~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城事
   第05版:人物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天下
   第08版:天下
   第09版:特稿
   第10版:问政
   第11版:社会
   第12版:社会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津沽
   第20版:副刊讲述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教育
汇聚老教师育人力量筑牢青少年成才之基
感受钢铁工厂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球能随着“意念”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