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声的荣光

张铁山

  文史大家、民俗学家邓云乡教授在《云乡琐记·津沽师情》中记载了一则鲜为人知的艺文佳话,文中回忆了与恩师谢国祯先生闲谈时,常忆及在天津听张寿臣相声的往事:“第一位想到的就是谢国祯老师。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上海见面,除谈北京旧事而外,就常常说到天津。谢老二十年代中后期间,在天津梁任公家做过家庭教师,是任公的学生,又是任公小女儿的老师……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后),谢老在南开史学系教书,常去逛天祥市场书摊,听张寿臣说单口相声。常同我说起张寿臣的相声的确不错,不俗,故事都有根据,说老年间事,不是信口开河,有听头。使我也常常想起张寿臣说相声的慢条斯理劲。”

  谢老是邓云乡先生年轻时在北大求学的老师,是历史学家、明清史籍专家,所著《晚明史籍考》《明清笔记谈丛》等书,治学严谨、精深渊博,皆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专著。谢老特别称赞张寿臣相声“故事都有根据”,“说老年间事,不是信口开河,有听头”,这种评价并非寻常的曲艺鉴赏,而是对俗文学艺术作品中历史真实性的认可与肯定,是对张寿臣相声作为口述史料的重视和学术认同。张寿臣相声的许多作品在创编时多取材于史料真实事件, 采用“七分史实三分演绎”的民间说书传统重构历史记忆,契合了谢老“从人所不甚注意的野史笔记当中寻找滋补的材料”的民间史料考据方法。

  其实,作为梁启超弟子,谢老对民俗史料的重视绝非偶然。梁启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主张突破传统正史的局限,扩大史料的收集范围,将曲本、小说等传统视为“小道”的文学作品纳入研究范畴,这可视为将历史材料的边界扩展至通俗文学。谢老作为明清史研究学者和文献学专家,其研究亦注重挖掘非官方史料的价值,他认为“学历史不妨看看野史和杂记”,而野史笔记等市井记录能保留更多社会细节,能反映“基层社会的生活实态”,能提供更全面的社会史视角,成为补充正史不足的重要材料。谢老在南开执教期间考察天津的茶楼书场,也是这种学术基因使然。

  由上文还能想见,谢、邓二老聊天不止一次提及张寿臣的相声。邓老大学毕业后曾来天津中学任教,可能就是那一时期到茶园听相声的吧。彼时津沽曲艺极为繁荣,或许正是这种檀板喧闹触发了邓老记录市井百态的笔触,或许正是张寿臣相声这种扎根于市民生活的幽默叙事方式,为后来邓老的民俗研究提供了可鉴的样本。

  张寿臣相声和文化接轨,得谢、邓二位鸿儒学者之青睐,是相声艺术赢得学术尊崇的一个重要注脚。当文人学者在历史考据与曲艺表演间出现精神共鸣,当市井幽默与学术话语达成审美共识,相声艺术终于在文学殿堂迈上了一个台阶。张寿臣相声被纳入知识分子的精神视野,这种跨越阶层的文化认同,是相声的荣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津门园忆之中山公园摭忆~~~
●老物件的故事~~~
●老口福~~~
●李叔同的爱国情怀(七)~~~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城事
   第05版:人物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天下
   第08版:天下
   第09版:特稿
   第10版:问政
   第11版:社会
   第12版:社会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津沽
   第20版:副刊讲述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教育
相声的荣光
公园现存的三通石碑
煤油灯
炸谎花
顶着隆隆的炮火
嘴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