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文经典 《东坡志林》品读随札之一

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杨建民

  《东坡志林》是一部主要辑录苏轼后期笔记文字的集子。此时期由于其阅历丰富,思想更为成熟,文字相当老练,思路又不拘一格,无论游记、养生、怀古论今、朝野轶事,佛道参悟……东坡无不得心应手鲜活于笔下。

  苏东坡的诗词,除去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在大众的内心口中,也有着极高的审美吟咏流传度。钱锺书在他那部《宋诗选注》中,对东坡作品特色给予了这样精彩的评价:“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说到这里,钱锺书忍不住来了比喻:“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美学家李泽厚也在他的《美的历程》中,给这位宋代天才文人做了这样的总括:“他(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他还按自己的爱好,给苏轼运用的艺术形式给了一个排名:“(苏轼)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这样说或许让不少“苏迷”不大爽,可人难万全,在中国星光璀璨的艺术史中能得这般评价,还真找不出第二人来。

  诗词总体而言短小,容易被人记忆,何况东坡那豪迈大气或一往情深的词作,寄寓着多少人青春的梦想和阅尽世间沧桑后的回味深思。从苏东坡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文章,是颇多心得,自信满满。譬如他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多么自负!他的文章有如不竭的源泉,不管何种环境均可作出。倘用譬喻可以说:是平地,就滔滔流淌,一泻千里也绝无问题;倘若有山石阻隔,文章便随着物形变化,无论怎样也可以转圜无碍。可以知道的,是行笔处正在路径,顿止处正该停留。作文者要想达到如此收放自如,该有多难,可东坡却轻松地说:“如是而已矣。”不过如此罢了。

  多数人,甚至作家诗人,常常不免为不能顺畅写作困顿,这在东坡那里却完全不成问题:“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作文章成了他一生最快乐的事情。有什么意思,自己的笔就能游刃有余写出,充分畅快表达。世间最快乐的事,在东坡,就是写文章。如此快慰自在心境中写出的文章,岂能不上佳?

  解读品鉴《东坡志林》篇章,是以期领略这位文坛大家豁达智慧的生命风度,濡染其自然洒脱的语言情采,并以此拓展、滋养和强健我们的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人文经典 《东坡志林》品读随札之一~~~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天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社会
   第12版:社会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
   第20版:专刊
   第21版:一周热点
   第22版:专刊
   第23版:专刊
   第24版:小作文
读书与处事
竹木地名呈绿荫
微书评
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