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艺之乡的天津,相声名家众多,而且各有各的特色和优点。相比之下,现在的相声演员同质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谁跟谁的相声表演风格都很接近,难分出你我。我这里要说的相声名家是快嘴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伯祥,说他快嘴真是名副其实。
我几次与李伯祥等相声名家吃饭,在饭桌上有幸听到李伯祥即兴说贯口,都是没怎么听到过的传统段子,说得快而不乱,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到你的耳朵里。好几次都是另外一位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在旁边给他托着,两个人配合默契,李伯祥的贯口也有了包袱。他的贯口不是以技巧取胜,而是把包袱埋在贯口中,包袱也响了,技巧也充分展现出来。
说来李伯祥是地道的北京人,1938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天津与北京的相声渊源很深,张寿臣和马三立都是北京人,后来到了天津开枝散叶。侯宝林起初也在天津说相声,而且声名鹊起,后来又回到了北京。常宝华是天津人,后期到了北京,成为一代相声表演艺术家。最典型的还有牛群、冯巩、刘伟等一批在天津的相声演员都到了北京。我用一句话比喻,天津与北京的相声关系就是血缘关系,一脉相承。
李伯祥很小就登台说相声,他是1943年9月2日首次登台,演出的是大家很陌生的相声《六口人》,这段相声现在已经没人说了。他登台时还是孩子,包袱个个响,而且快嘴的技巧已经形成,观众看他那么小的年纪就说得如此利落,不拖泥带水,就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他,盛赞他是个“小神童”。
1949年12月,李伯祥在天津正式拜了捧哏大师赵佩茹为师,成为赵佩茹徒弟中的代表性人物。其实,李伯祥的父亲李洁尘也是一位相声名家,但按照相声门的规矩,自家人是不能拜的。李伯祥拜对了赵佩茹,赵佩茹悉心地调教李伯祥,从来不给面子,甚至有着几近苛刻的要求。当然,赵佩茹也仅限于在艺术上严格,在生活中他对李伯祥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李伯祥小时候,曾经拿着师父让他买涮羊肉调料的钱,跑到相声园子去偷偷听侯宝林的“活儿”,回来看见师父一家人正支着锅子眼巴巴等他呢,李伯祥不但没有遭到打骂,反而得到师父的认可,觉得他正是长能耐的好时候,应该多看名家的演出。论起来,李洁尘和赵佩茹是好朋友,赵佩茹是从心眼里喜欢李伯祥身上这股机灵劲儿和钻研精神。
1964年的秋天,李伯祥来到吉林市曲艺团相声队做临时演员,与刘万山搭档。两个人配合默契,在东北一炮打响。李伯祥在台上很有观众缘,他一上台就抖机灵,表演上绘声绘色,说话快,包袱嘎嘣脆。传统相声掌握得多,基本功扎实。我曾经问过他会多少段子,他冲我笑笑说,他自己都数不过来了。他的代表作品,从《大戏魔》《醋点灯》《写对联》《报菜名》《白事会》等传统相声,到《聊天儿》《两面人》《谦虚论》等新作品,应该说是数不胜数。另外,他还整理和改编了相声《看红岩》等,在这个段子里,李伯祥把自己融汇到革命历史时期,把《红岩》的精彩章节用相声的方式再现出来,特别是他从梦中进入《红岩》的场景,利用传统相声的方式,与审问他的敌人斗智斗勇,包袱不断。这个新段子后来成为了红色文化的经典作品。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徒弟,如戴志诚、郑健、王平、高吉林等一众弟子。从这些弟子来看,李伯祥的风格和艺术特点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来了。
1966年,李伯祥被迫改行,放下他心爱的相声艺术,到建筑队当了一名全能的建筑工人,他先后当过绘图工、水暖工。十余年后,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的推荐,重新回到相声舞台。
我记得在1976年的冬天,我当时还在北京某部队宣传队任创作员,就在天津群众艺术馆的剧院里看了他和一批相声演员的表演。记得我当时还穿着军装,坐在头排。李伯祥和杜国芝的搭档,特别火爆,现场洋溢着观众渴望的眼神和喜悦的笑声。1997年,天津的相声舞台开始百花齐放,老艺术家们纷纷登台。天津的中华曲苑、名流茶馆恢复相声大会的演出,李伯祥作为攒底演出的演员,能做到几个月演出的相声作品不重复,这相当不容易。喜爱他的观众每次来都能听到新的相声,享受相声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