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祥总能把传统相声的经典经过他的变化再展现出来,最为典型的是群口相声的经典《扒马褂》。《扒马褂》曾被很多相声名家搬上舞台,版本很多,能说明大家对这个经典段子的青睐。我还在《天津演唱》当编辑时,听过马三立、郭荣启、赵佩茹的《扒马褂》,三个人把这段相声说成了天花板级的,也是我最喜欢的。记得著名文学评论家钟惦棐写了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他们的《扒马褂》,把《扒马褂》当成一种文学上的黑色幽默来看,提升了相声艺术的一个境界,对我震动很大。在纪念尹寿山诞辰100周年、尹笑声从艺60周年相声晚会举行的时候,李伯祥与李金斗、李立山合作表演了群口相声《扒马褂》。应该说,这三个人都有勇气,而且很有智慧,也很有技巧。老版的《扒马褂》是用太平歌词开场的,而李伯祥、李金斗、李立山却用了大家熟知的数来宝。这个数来宝特别合适李伯祥的嘴快和利落,衔接起来很有现场感。
我和李立山私下比较熟悉,问了他几次,是怎么想到这样表演的。李立山就说起李伯祥的动议和策划。因为李伯祥和李金斗、李立山都会打板,而且都很出色。在演出中,李金斗扮演的角色为了让李伯祥的角色更能替自己遮风挡雨,竟然从台下搬来一把椅子,客气地让李伯祥去坐。这个创意就显得新鲜生动,也十分符合角色要求,还有了对传统经典的大胆改革。我后来对李立山说,可惜你们三个人的演出太少了,也只能从网上看到了。
我后来在天津电视台相声大会栏目中,曾经努力撮合李伯祥和李金斗说了一段《山东话》,李伯祥逗哏,李金斗捧哏。两个人临时搭档,李伯祥倒口的山东话很娴熟,李金斗也不示弱,两个人那天即兴发挥,把这段子说得游刃有余,惟妙惟肖。
说起李伯祥,自然要说到他表演的传统相声《报菜名》。这个段子最能体现相声演员在“说”上的基本功,与之齐名的还有《地理图》和《八扇屏》。传统相声《报菜名》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相声演员李德钖所编。李德钖是著名“相声八德”之一,人称“万人迷”。他不但改编了《报菜名》,包括后来的《八扇屏》等都有他创作的痕迹,可以说对相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很多单位面试相声演员都是从《报菜名》开始,先看你的基本功怎么样。《报菜名》主要讲述了一个见过世面但是落魄了的穷鬼,怎样在报菜名上找到一种惬意和自得。李伯祥在表演过程中,对气息的控制十分自如。开始诵说菜单子以后,观众就找不到他在哪儿换的气,就好像一直在说,一气呵成,而且会感觉他不慌不忙,说得清清楚楚。当观众为他的精彩技艺鼓掌时,他会找到机会让自己偷偷换口气,但观众却没有发现。报到最后,李伯祥很自如地站在舞台中央,丝毫没让人感觉出疲惫。说相声,也讲究节奏。节奏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那天看到一本书讲的是相声节奏与美学,李伯祥就能让人在他的贯口中找到一种艺术的享受,那就是字断但气却不断。我这里想起王凤山的快板,也是如此。在京剧中的紧拉慢唱也是如此,这就是艺术节奏的作用,也算是一种美学。
我也欣赏马志明和黄族民的《报菜名》,马志明把这个人物简直演活了,一下子丰富起来。所以说,李伯祥和马志明都让这个考验基本功的相声段子有了自己的特色,后面很少有人能超越,这算是一种高度。在一个场合,我见过一名相声演员说《报菜名》,很是流畅和熟练,但就是觉得特别替他累,因为没有节奏和气息在里边,像一辆火车始终高速地朝前开,没有车站。
李伯祥已经是高龄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偶尔会看到他和另一位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在演出,两个人还是那么精神抖擞,总是精气神十足的样子。李伯祥有时候爱在台上说几句英语,那都是真的。在生活中多次和李伯祥相遇,他总是乐呵呵的样子,一点儿也不端着。谁拉他照相,都递过去一张笑呵呵的脸。他对我说,想到还有很多的“传统活儿”没说呢,就觉得很可惜和难受。我也在想,这么多的传统相声经典,再过几十年,还能剩下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