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词中的夏至

刘金祥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至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每逢夏至到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日长,阳气极盛,阴气始生。古人观天象,察物候,将这一日看得极重。笔者翻阅诗卷,竟发现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夏至的吟咏与唱和,远比想象中还要丰富和深邃。这些诗句如同时光的碎片,构成一个瑰丽璀璨的人文世界。

  最早将夏至写入诗歌的,恐怕要数《诗经》中“五月斯螽动股”的句子,尽管该诗没有明言夏至,却已捕捉到仲夏时节的勃勃生机。唐人摹写夏至,气象最为阔大。诗魔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中写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江南吴地夏至风俗图。粽香、嫩竹、脆鹅,皆是舌尖上的记忆。白乐天此时身在洛阳,却忆及江南风味,可见味觉比视觉更能唤起浓浓乡愁。而诗圣杜甫的夏至诗则沉重抑郁得多,他在题为《夏夜叹》的诗中长吁短叹:“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这首五言长诗表达了一代诗圣缅怀大唐国泰民安的太平时代,体现了作者对动荡局势和苦难百姓的关切之情。同是夏至,在富足者眼中是佳节,在困顿者心中却是难关,诗圣的高明与伟大,正在于其能够写出这世间的参差多态。

  宋人写夏至,则多了几分闲适与超脱。北宋诗人苏舜钦作《夏意》一诗,诗中写道:“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整首诗不见一个“睡”字,而午睡已蕴含在其中,此诗句句切合夏日,句句带着清凉,表达了诗人对眼前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与夏日午后天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有《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一词,其中“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几句,描绘了夏至日的南方山间风光,以及词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最令笔者动容的是杨万里的《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诚斋先生捕捉到了夏至后特有的暑热与那一丝难以捉摸的凉意,末句“时有微凉不是风”巧妙道出了多少夏夜纳凉者的共同体验。这微凉从何而来?或许是夜深露重,或许是心境使然,诗人没有说破,留下无尽余味。元明以降,关于夏至的诗词渐趋式微,但文人士子间或咏之。元代文化大家赵孟頫《夏至》诗云:“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坚冰亦驯至,顾岂一朝成。”虽有自然之气象,但却少了些生活气息。明代理学家吴与弼在《夏至》一诗中写道:“昼雨聊城逢夏至,暮云江右忆侬家。东林新箨知成荫,南亩香粳想俵花。”此诗意味着夏至时万物初盛,世间美好如期而至,希望人们生如夏花、不负韶华。

  古诗词中的夏至,不仅记录节气变化,更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白居易在《夏夜宿直》云:“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此诗写出了夏至夜特有的静谧与芬芳。晏殊《蝶恋花·玉碗冰寒消暑气》:“玉碗冰寒消暑气。碧簟纱厨,向午朦胧睡。”写出了富贵之家的消夏之乐。而梅尧臣《田家》诗:“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则道出了农家的劳顿与艰辛。同是夏至,境遇不同,感受迥异,这正是古代诗词的情趣所在。

  翻阅这些夏至诗词,我忽然明白,古人所谓的“节气”,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心灵的刻度。他们在夏至这一天停下脚步,观察阴阳的变化,感受生命的律动,将瞬间的感悟凝结为永恒的诗句。这种对自然的虔诚,对生命的郑重,或许正是我们这个匆忙时代最缺乏的。

  夏至已至,白昼渐短。古人的诗句如同时光的信使,提醒人们放慢脚步,感受季节的流转。在这个空调房里,我读着这些沾满暑气的诗句,仿佛看见千年前的诗人正摇着蒲扇,在槐荫下吟咏。他们留下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一种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一种我们已然遗忘的生活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百草园~~~
星期文库
人物地名例话之五~~~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特稿
   第03版:特稿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天下
   第10版:天下
   第11版:问政
   第12版:文娱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津沽
   第20版:副刊讲述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教育
古诗词中的夏至
红叶题诗结奇缘
想多了
找自己
与关羽、岳飞相关的地名
重读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