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素有“评剧摇篮”和“评剧之乡”之称。评剧大家、评剧筱派创始人筱俊亭14岁时曾到宝坻,在乡村戏棚里一唱成名。
1935年秋天,冀东宝坻县林亭口镇(今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派人到天津接评剧名演员韩玉芬来镇上演出。韩玉芬是东北人,在关内唱得很红,曾多次到林亭口演出,很受戏迷欢迎。可是不巧,这次韩玉芬回东北老家去了。戏班就叫筱俊亭顶替韩玉芬,从津城坐马车来到宝坻林亭口。
那年筱俊亭14岁,小姑娘怵头怵脑,梳个小辫,穿着一件小大褂。中午时分,接筱俊亭的马车停在了林亭口一个大车店(客栈)附近。大伙儿不认识筱俊亭,见是个黄毛小丫头,有点儿不屑一顾:“不唱了,拆棚!”也有人说:“既然把人家接来了,就唱回试试吧。”
筱俊亭坐在屋子里很紧张,有人问她:“你‘打炮戏’(近代戏曲艺人每搭一新班,或至一新的演出地点,最初3天照例演出自己最擅长的剧目)想唱啥?”筱俊亭被问住了,一时不知说唱啥才好。当地的主事人见状,便说:“到我们这里来演出,头一出都是《白马告状》,也就是《刘翠萍哭井》。”筱俊亭一听,高兴了。这出戏她唱过,虽不很拿手,可唱得还算熟练。筱俊亭就答应唱这出。
吃完午饭,筱俊亭去化妆。化妆是在一个用木板搭的棚子里,观众都围上来看,有人说:“看这小姑娘的扮相还不错,挺精神的!”戏快开演了,筱俊亭把自己带去的绣花门帘和一套桌椅帘挂在戏台上,作为修饰,观众看了挺新鲜。那时一般舞台演出还没有这样的修饰,除非是名气大的演员。
演唱开始了,《刘翠萍哭井》本来是一出“苦戏”,加上筱俊亭憋了一肚子委屈,便在台上边唱边擦眼泪,台下观众听得入了神,边听边夸赞筱俊亭感情逼真,不断叫好。唱到半截,天下雨了,且越下越大。筱俊亭见不能唱了,再唱台上的修饰都给浇湿了。可观众不肯走,要求把台上的修饰拆下来,接着唱。
既然观众想看、让唱,筱俊亭就顶着雨,踩着湿漉漉的台板,继续唱。台下观众有戴草帽的,有披麻袋片的,还有的用布块把脑袋给遮盖住的,在雨中都看(听)得特别入神。筱俊亭在林亭口的首场演出,唱红了!
那次在林亭口,筱俊亭共演了40天,从《刘翠萍哭井》演起,还演唱了《杜十娘》《桃花庵》《马寡妇开店》《李香莲卖画》《打狗劝夫》《刘云打母》《丁香割肉》《冯奎卖妻》《安安送米》等多出评戏剧目的精彩唱段,深受观众好评。以后,筱俊亭多次来宝坻演出,与当地戏迷建立了很深的戏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