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时伏天乡村忆旧之四

打荏头

王宗征

  到了农历末伏,家里多了一种美味菜肴,那食材有个好听的学名“乌米”,就是寄生于高粱上的一种可食用菌,村里人称之为“荏头”。采集荏头,叫“打荏头”。

  早些年,我们村里种植有防涝的高粱,但传统种植容易使高粱发生黑粉病,产生荏头,影响产量,特别在末伏,高粱荏头形成最多。不过,村里人视荏头为美味。荏头确实好吃,可生吃,也可炒食、炖食、蒸食,是末伏时节宝坻农家一道常见菜肴。我尤其爱吃母亲用鲜嫩的高粱荏头做成的菜。她把荏头清洗干净,控除水分,放在一个大碗里,备好葱末、蒜片、花椒粉等作料,并用自制的豆瓣酱澥半碗酱汤。烹饪时,先用油煸炒作料,再把荏头倒入锅中翻炒,待荏头即将炒熟时烹入酱汤,顿时美味扑鼻。

  打荏头,当年村里人都愿意干,以男村民最有经验。末伏时节,降雨仍多,高粱生长正旺,产生的荏头在高粱秧顶端,如不会识别,还误以为是高粱穗苞。打荏头通常选择在阴雨天。村民们戴着草帽,一手拿镰刀,一手提着布袋子,赤脚踏泥田,眼盯高粱顶,一旦发现荏头,便将那棵高粱拉低、按住,用镰刀将长着荏头的高粱顶端砍下来,再剥开包着荏头的绿叶,把荏头采摘下来,放入布袋。如此打荏头,又快又准。

  小时候,我曾多次随父亲到高粱地里打荏头,但他却不让我独自打荏头,担心我识认不准,会把高粱穗苞错当成荏头。我只能帮父亲拿拿布袋子。但即便这样,也体验到了伏天里打荏头的收获与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津门园忆之中山公园摭忆~~~
●老口福~~~
~~~
●儿时伏天乡村忆旧之四~~~
●​李叔同的爱国情怀(二)~~~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城事
   第07版:专题
   第08版:城事
   第09版:天下
   第10版:问政
   第11版:社会
   第12版:法治
   第13版:文娱
   第14版:服务
   第15版:体育
   第16版:体育
   第17版:副刊
   第18版:副刊
   第19版:副刊津沽
   第20版:镜界
   第22版:文摘
   第23版:文摘
   第24版:教育
下五旗,旗营制度的百年印痕
公园更名来自民众呼声
摊咸食
没辙了
打荏头
辛丑泪墨